IM体育纪录片的“科普”路:不止让人看见,还要让人相信
发布时间:2024-09-26 12:28:02 来源于:本站 点击(60)

IM体育“酒桌上,黑龙江大哥说杯中酒干了就结束,结果吉林又偷偷起了一瓶,弄得辽宁也只能跟着再喝一杯。”都知道这个段子说的是近期东三省的疫情情况,虽是东北式幽默,却不得不让人警惕。上周我家附近确诊了一例,在他的行动轨迹中赫然出现了我家楼下的超市,瞬间觉得自己头晕眼花,呼吸不畅。吓得我赶紧打开几部介绍病毒的纪录片,进行科普,毕竟敌在暗我在明,了解敌军是关键。

“科普”不应是一种口号宣传

早在1949年,生产农业科普纪录片的专业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在北京成立。“科普纪录片”是科普教育和纪录片艺术的结合体 ,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纪实影像的方式进行大众的科普教育,有着较早的历史溯源。

中国农业科学电影制片厂,今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往后的许多年里,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崛起,视频手段的不断丰富,科普纪录片一直是纪录片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早期制作出了《草蛉》《蓝色的血液》《防治沙漠化》等优秀的影片,在国际上都屡获大奖,在那个年代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不少帮助。然而随着大众娱乐的普及,科普纪录片的存在感却越来越弱,很多科普纪录片只做到了“科”,却很难做到“普”。比如说这次新冠疫情提倡的勤洗手,多通风的口语宣传了几十年,关于病毒防疫的纪录片也不少,却没有走到人类的心里。所以科普的重要性,不应该只是让人看见,而更应该让人相信。

由于塞卡病毒导致的婴儿头部畸形

在《病毒猎人:阻止下一次爆发》中,分别介绍了埃博拉、塞卡、艾滋病毒的爆发和传播。紧张严肃的配乐和实地采访,时刻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传递出虽然看不见,但是病毒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夺走人类生命的信息。而每次骇人听闻的大流行背后都是一次日常的吃食,一次不经意间的接触。

当你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才能更好的应对它。而科普纪录片则是提高认知的非常好的渠道。不知道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而这些因为病毒引起的疾病就在我们身边。

埃博拉病毒致死的人的墓地

让科学有趣,如何进入肉眼看不见的“新世界”?

为了能让科普纪录片更深入人心,很多制作机构也是利用了许多制作手段。比如在《人体奥秘之细胞暗战》中,利用史诗战争片的风格讲述了一个肉眼看不到,甚至人们毫无感知的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这种形式与内容上的反差,立马把人带入到一个新的认知世界——既是现实的,又有种超现实的体验感。

路上某人的一个喷嚏,病毒大军开始逐步攻陷人体细胞。人体免疫系统作为皇家护卫队是如何一次次的围剿消灭。再被敌军同化利用之后成为帮凶,又在关键时刻突出重围唤来救兵进行厮杀。

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常常战胜,这就是我们每天接触那么多病毒却安然无恙的原因。有时病毒大军会战胜,就出现了猪流感、非典、艾滋以及新冠。而在这场来自远古的斗争中,病毒不断的进化着,潜在着,时刻准备着攻陷世界。他们存在的目的不是自己称王,而是要推动着生命的行进。

确定我看的只是科普纪录片不是《斯巴达克斯》和《生化危机》的结合体吗?第一次被科普纪录片种草,看完之后立马想要多喝鸡汤,多喝牛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我身体里的白细胞,红细胞等等补充能量,让他们更好的保护我的身体。

免疫抵抗界的大哥——白细胞

《走进科学》之外,国产纪录片的科普路漫漫

在国内,长期以来最靠近科普纪录片的作品,其实是《走进科学》,它充满争议,但又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电视长达十年这类题材创作的审美方向。

“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体现 ,整个事件具有完整的悬疑色彩的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模式无疑为探索国产科普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将科学内容故事化是为了让人们更喜闻乐见,然而如果本末倒置,为了给悬疑故事一个出口而硬凹科学知识,时间久了就失去了内核,也就失去了抓住人心的关键。

难把控也是科普纪录片的特点之一,必须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做支持。如果只是泛泛的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根本无法做深一部科普纪录片。必须有长时间的研究,丰富的实验,权威的科研团队做支撑才能进一步展开讲述科学故事。讲好一个故事很简单,讲好一个科学故事则很难。

个人或者公司可能根本无法承担深入研究的成本,而一些高精尖的科研过程又不是谁都有资格可以触碰到的。最主要是相对美食、人物等题材纪录片,科普类纪录片的收益又是那么不确定。

近些年我们可以看到央视纪录也做了很多精彩的尝试。比如2018年播出的《我的牛顿教练》就是一部非常可爱跳脱的科普纪录短片。

这部纪录片以牛顿为虚拟人物,为观众讲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立意本身就跳脱出以往科普纪录片的深沉风格,节奏短平快,利用动画图解剖析了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看着不累,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接受程度。也非常符合现在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可以说是跨出了传统与新媒体结合的一步。

短视频风潮下的科普,传播和专业会矛盾吗?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制作者和平台都制作了关于新冠病毒介绍、如何防疫的科普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画面,让人尽快地了解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这次的敌人是什么样子的,这类视频具有科普的作用,但是却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科普类纪录片。

我觉得科普类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在阐述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之后,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反思。在《病毒为何致命》《病毒猎人:阻止下一次爆发》等纪录片中,我们除了认识到病毒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如何致命,人类又是如何想尽办法去应对的之外,还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比如明知蝙蝠是许多种病毒的宿主,我们却不能去消灭它。因为我们可能承担不了世界没有蝙蝠之后对水果等种植业带来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平衡,比如在与病毒抗争过程中的科研医疗人员。他们用专业和职责守护着我们的生命。

2014年埃博拉病毒大流行的时候,尼日利亚医生阿达代沃坚持隔离埃博拉疑似病例的阻止了疫情扩散自己却感染而死;无数科研工作人员深入非洲只为研究那些未知的病毒,并阻止它们造成最大的危害。

反观这次新冠疫情之下,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那些已经逝去的英灵。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给病毒传播的机会。

这就是科普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科学永远离不开生活,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就是科学的组成。而科普纪录片就是一种剖析,将那些你搞不懂的过去解释给你看;将那些你正忽视的生活点滴重现在你的面前;将那些你还为企及的未来科技讲述给你听。把握住科普纪录片的内核,接下来就要在形式上进行探索。寻找出高科内容与大众传播契合的点,科普纪录片将逐渐成为现代人类观看习惯中特殊的存在。

卓 美 · 企 业 品 牌 策 略 助 推 者